从沸沸扬扬了两年多的《食品标签标准》(俗称“禁鲜令”),到近日再次引发乳业关注的液态奶新国标,事关牛奶产品安全、产业发展的牛奶国标问题,每次都是“闹”得整个中国乳业不得安宁。吵闹背后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近日广东省奶协组织的液态奶新国标讨论会上,香满楼、燕塘、南昆山等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有与会企业代表含沙射影指出,早前的“禁鲜令”和此次的新国标都明显对鲜奶企业不公平,两个常温奶巨头——蒙牛和伊利是标准的幕后推动者。
广东省奶协某长期奔走在一线、为反对“禁鲜”摇旗呐喊的负责人向记者说:“据当时与会的专家向我们透露,在去年七八月的时候,全国乳品标准化中心召集了部分专家和企业代表研讨起草新国标,企业代表很少,其中,蒙牛和伊利两大生产常温奶的企业是两个主要的企业代表。”
由于奶源的缺乏和分布不平衡,中国乳业分成以蒙牛和伊利为代表的基地型生产企业,和以三元和光明为代表的城市型生产企业两大不同阵营。
城市型乳企一般奶源不充足,缺乏奶牛饲养的发展空间,但因靠近城市消费市场,因此以生产巴氏消毒奶、保鲜奶为主,在营销策划上主打“鲜奶牌”,“以鲜取胜”。而基地型乳企则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低价奶源,以生产超高温灭菌奶和奶粉为主,因超高温奶保质期为180天左右,被称为“常温奶”,在营销上突出“方便”和无污染,并且“以价取胜”。
蒙牛伊利不回应质疑
对于来自鲜奶阵营的影射,蒙牛、伊利两个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均以“不了解情况”婉拒回应此事。
蒙牛一位总裁助理私下对本报记者说:“国家的标准是能由一个企业搞定的吗?我们支持和拥护政府出台的新政策。”伊利一位传播负责人则说:“以我个人的观点,我看不出来这个标准怎么有利于我们。”
大阵营界限正趋模糊
从市场上来看,在禁鲜令争论的两年多时间里,巴氏奶阵营已经受到了不小冲击。目前巴氏奶所占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不足30%。与此相对的是,伊利、蒙牛的年销售收入却一路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共2页
第1页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