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被曝光之前,相信不少消费者喜欢吃“红心”鸭蛋,那红彤彤的蛋黄,看着就让人眼馋。但当听说这种“红”有可能是苏丹红造成的时,相信没有人愿意再吃那东西了,而且会指责商户、养鸭户“不讲道德”、“只顾挣钱,让钱蒙了眼睛”。
从去年“苏丹红事件”始发以来,苏丹红就一直没消停过,尽管工商、质监等部门对含苏丹红的产品态度都很明确,严管严查,质监部门甚至还新成立了食品生产监管处,对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视程度可谓空前,但总是有添加过苏丹红的食品上市。为什么在如此严厉的市场监管之下,仍会有涉红产品出现呢?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正如家乐福中国区总裁施荣乐所说,目前中国食品加工企业小而多,这个现状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控制的成本和风险,现在家乐福在全国有9600多家供应商,其中有5000多家是食品供应商,他感到每天都是在“侥幸”中度过,不知道哪天哪个大卖场“又有一颗食品安全的‘地雷’被引爆”。
在目前的食品市场,到底还有多少“地雷”没被引爆?不清楚!“红心”鸭蛋不会是最后一个,虽然记者宁愿相信它是最后一个。问题暴露出来了,一味地指责商家、厂家于事无补,单纯的经济处罚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问题产品从市场上召回,不让危害蔓延只是无奈的选择。
等食品暴露出问题之后再去查处,再去召回,虽然是对消费者负责,但总是被动地应付,是亡羊补牢之举。如果清剿苏丹红还是仅仅满足于“本市涉红产品已全部下柜”,或“本埠尚未发现苏丹红”,而不在制度上作有的放矢的改变和完善,那么很难保证苏丹红不会卷土重来。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质监部门目前正在开展的食品安全监管,从生产源头抓起,杜绝含有安全隐患的食品上市,这才是治本之举。相信生产源头管住了,食品安全隐患将大大降低,到那时,消费者便不必担心是否会吃到危险食品了。(李绍庆)
共1页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