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文汇报报道,近一时期,“苏丹红咸鸭蛋”、“孔雀石绿桂花鱼”,“药物残留多宝鱼”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不少百姓开始为“现在还能吃什么”而焦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指出,现在并非到了需要考虑“还能吃什么”的地步,希望媒体不要动辄拿“有毒”“致癌”炒作食品安全问题。
“苏丹红”事件实质是假冒伪劣问题
“苏丹红”、“多宝鱼”等事件的出现让老百姓“谈食色变”。陈君石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并非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到了需要考虑“还能吃什么”的地步。
陈君石表示,产生这样的疑问,只能说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还存在着误解。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有毒、有害物质,二是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只有这两方面因素同时存在,才能说是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
就拿“苏丹红”来说,它作为一种工业染料,是不允许在食品中应用的,苏丹红事件其实本质上不是食品安全问题,而是假冒伪劣问题。对于鸭蛋中发现了苏丹红,政府部门应该依法对当事企业严加惩处,当事企业必须立即召回添加了苏丹红的食品。至于苏丹红对人体健康究竟有多少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报告将致癌物分为三级:一级为认定人类致癌物,二级为可疑人类致癌物,三级为动物致癌物。苏丹红属于三级,即动物致癌物。而根据摄入量来看,一般人通过食用鸭蛋能够摄入的苏丹红远没有达到致癌的程度。所以即便已经误食,也不必过于恐慌。
建立危险性分析框架
陈君石指出,针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可以遵循现国际通行的做法,建立一个危险性分析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有一个危险性评估,这完全是专家行为。
专家根据科学依据对某一种食品存在的不安全或者危害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估。比如人们认为某一种物质对人体有危害,它对消费者的健康到底有多大危害?消费者能吃进去多少,会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这都需要科学的评估。政府部门作为管理者,根据专家评估的结果,来制定管理措施,包括大的法律、小的法规和标准。当然不仅仅是根据专家的评估结果,还要考虑当时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饮食习惯等。
欧盟就有这样的一个机构--食品安全局,它只作评估,不作决策,我国尚没有这样的专门评估机构。目前国家正在修改的《食品卫生法》中有考虑列入相关的条款,但是否出台、如何规定还没确定。我想假如大家都遵循这样一个框架来进行的话,食品安全的问题会得到控制。
不要动辄拿"有毒""致癌"炒作
共2页
第1页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