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消费词典里,继“假”“冒”“伪”“劣”之后,如今又多了“黑”“毒”。百姓已经不怕脏,而是怕毒;不怕假,而是怕害,惊心之余,似乎也只好无奈接受,每天吃的食品中,还有什么不黑不毒的呢?该吃的就吃,只要不是即吃即发病,日子总还要过下去。
有人说,比“黑猪油”“毒白菜”“垃圾茶”“注水鸡”“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苏丹红”更恐怖的,还有消费者始终搞不明白的“转基因食品”,那些贴有“绿色食品”“QS”(质量安全)标志的产品和食品,个头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靓,味道却越来越怪。
令人费解的是,这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率先揭露的。如此明显违法违规的事,因缺乏监督而长期存在,只是事情经媒体曝光后,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而采取行动。
各地几乎都有什么“肉菜放心工程协调小组”“食品放心工程领导小组”,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食品却事先一无所知。从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看,纳税人纳税后,公共管理部门有责任保障纳税人的消费安全。媒体曝光之前,这些部门都干什么去了?
职责缺位,疏忽怠惰!
有群众认为,从河北到湖北,红心鸭蛋的生产者用含有苏丹红的饲料喂鸭,早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相关部门不可能“一无所知”。知而不采取行动,如果不是惰政,那背后必定是见不得人的勾当。由于媒体曝光,有关部门才“痛定思痛”狠下心来采取行动,给人“马后炮”的感觉。
更令人不理解的是,毒蛋事件曝光后,质量监督部门说,至今中国蛋制品尚没有相关检测标准;食品部门说,社会不用恐慌,一个人每天吃1200个红心鸭蛋才会诱发癌症;工商部门说,已经吃下毒蛋的消费者很难索赔,至少需要医院明确证明是吃了红心鸭蛋后才致病的,这种证明几乎不可能。
听信“官话”是中国人长期传承的一种理念,毒蛋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害,信息不透明,不及时,不准确。当然,说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完全不作为也非实情。
两个月前,北京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今后可透过追溯条形码,消费者用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或安装在超市的触摸屏,查询所购买的农产品的生产信息和质量安全信息。有消费者打电话欲对刚买的食品“验明正身”,不料,电话那头是没完没了的“你好,这里是……如果……请拨……如果……请拨……”极其漫长的声讯服务电话,在慢条斯理的提示下,一个电话5分钟,月末的电话账单多了10多元。消费者当然要问:难道买了菜还要买安全信息?
中国食品安全事件一而再,再而三,月月接连发生,非要媒体曝光才亡羊补牢。那些监管食品安全不力而渎职的政府工作人员,应该负些什么责任呢?
共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