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多发,暴露监管漏洞
记者:北京市场上的一些“红心”鸭蛋,被检测出含有苏丹红。您如何看待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
张永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有很复杂的原因。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转型的过程中,一些食品生产标准滞后,企业管理能力不强,不法商贩见利忘义,政府有关部门执法不力……这些因素导致中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记者:这类食品安全事件多次发生,说明什么问题?
张永建: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以“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在“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链条中,农业管理部门、质监部门、卫生部门、工商部门等对不同阶段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管,难免出现条块分割,信息沟通不畅,互相推诿的弊端。近年来,中国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效率有所提高,但各部门还需加强对职能划分的研究,理清执法主体的职责。
监管缺乏预防性手段
记者:从根本上扭转中国食品安全形势的关键是什么?
张永建:关键是要建立起一个食品监管长效机制。比如,2004年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消费者不断投诉都没有引起执法部门的关注,从而导致事态恶化;此次“红心”鸭蛋被曝光,也是媒体的功劳。这恰恰说明了监管部门的失职。
一直以来,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缺乏预防性手段,对一些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建议建立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方法,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基因工程等新的食品相关技术危险因素的评价,逐步建立起国际认可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
记者:与薄弱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相比,中国目前采用的食品安全标准却比较多。
共2页
第1页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