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6-8-10 10:42:22 【新闻来源】 华商报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8月初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可口可乐公司在印度生产销售的部分软饮料含有3到5种杀虫剂成分,含量远远超过规定标准。印度最高法院日前要求可口可乐公司公布其秘密配方,“如果它们不合作的话,法院有权禁止其产品在印度销售”。 曾有一家法国报纸调侃道,世上有三个秘密是不为人知的:英女王的财富、巴西球星罗纳尔多的体重和可口可乐的秘方。这当然只是笑话,但百余年来,可口可乐的秘密配方的确成了一大商业机密。尽管上个月秘方险些被“内鬼”泄露给其竞争对手,但那不过是个没有得逞的小插曲罢了,近百年来,全世界众多化学家和竞争者已经挖空了心思,仍没有解开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世界各国的分公司也只能到美国去提取母液,再回去添加其他配料来生产本土化的可口可乐。 配方是赖以生存的生命,而人口世界第二的印度市场,也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力。要配方,还是要市场?尽管美国人还没有表明态度,但正如印度FML律师事务所的帕特尔律师所说的,“没人会愿意交出保存了120年之久的秘密”,毕竟,没有这个秘密配方,便没有今天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百年兴盛的历史,便是一个企业打造品牌的历史;而其成为世界大品牌的道路,又给全球化贸易时代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些许经验。加入WTO以后,很多人欣喜若狂,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家相互无猜、没有秘密的大家庭,恨不得把心肝都掏出来表明心迹。为了实现合资合作,什么优质资源,什么核心技术,什么机密资料,皆可“与君共享”。似乎唯有如此,才叫国际胸襟,才叫开放视野。但几年之后再回头,不难发现,热情高涨地敞开胸怀,并没有为我们换来太多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实现“你有我有大家都要有”的技术分享。不管“贸易全球化”的口号喊得多么响亮,到头来,决定竞争能力与经济实力的,还是那句老话,“做好民族的,才有世界的”,技术创新唯有自主才最可靠。 可口可乐并没有因为死守秘方而遭人诟病,相反,它以强烈的专利与产权意识赢得了尊重与伙伴。想想我们“忽如一夜满大街”掉渣饼,想想一度泛滥的“鸭脖子”,想想我们一个个所谓品牌走马灯般兴衰,在让渡市场的盲目合作中丢掉生命,怎不可悲可叹?每念及此,可口可乐会要市场,还是要秘方,还只是个我们旁观“可乐”的问题吗?
共2页 第1页 第2页
|
|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本网专稿”、“广州市食品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请注明来源“广州市食品安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广州市食品安全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本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